古代绿头牌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东西除了侍寝还是什么作用?

2025-10-06 20:56:44

其中,由绿头牌传递来的信息可以不需通过清内阁直接递在皇帝的案桌上,而皇帝处理此类事物一般也都是自己来拿主意,同样,也不需要通过内阁票拟。

绿头牌的这种特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清代中央皇权的加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方式,是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出现像前明那样内阁权力过大,从而,威胁到皇帝统治的情况。自秦朝建立的封建制以来,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一直都存在着,虽说在明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丞相,但是,其后人毕竟没有朱元璋那样超人的精力来处理国家各类大小事务又创立内阁。

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说内阁也是相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到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集权,随即,创立了许多制度,大家所熟知的军机处就是清雍正时期建立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所以,绿头牌的诞生也有此种意思在其中,创立初期和香艳完全挨不上边,就是一件皇帝用来削弱内阁的手段方法。

随着其演化,绿头牌到后面也成为了王公大臣们觐见皇帝时所必须要带的东西了,其作用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名片。

即便是在清中后期,绿头牌的使用也不是大家所误解的那样只传递于后宫召见妃子侍寝时,其用处还是挺多的。像大臣们若是有事情要上奏给皇帝,就得用这个牌子,然后,在外面等着皇帝的召见,由于这些绿头牌一般是在皇帝吃饭的时候一起递给皇帝,所以,还有一个“膳牌”的叫法。

原来的人吃饭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天三顿,即便是皇帝也大多只是一天只吃两顿正餐,清朝皇帝大多一顿早饭一顿晚饭,当然,也是有“用膳”这个说法。

清朝还有个起早的传统,一般有升迁或转任的官员会在早朝后分为文武分别由吏部和兵部带领则来觐见皇帝。皇帝当然不可能知道所有这些人的相关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些官员的一些基本信息写在绿头牌上,一并递给皇帝。所以,在皇帝吃过早饭后,就有时间来大概了解这批官员的基本情况的了。

清朝是分人种等级的,最高的当然是统治者所在的满族了,为了体现不同,这部分贵族的膳牌和其他不同官僚的颜色不尽相同,像贵族们就一般用的红色。除了这些牌子的区别还有“黄带子”和“绿带子”这种专属于皇亲贵戚的东西,其作用也是为了和普通人区别开来。

当皇帝接受完升迁或转任官员的基本信息后,就会开始召见这批官员,其召见的次序都是由皇帝自己决定,皇帝一般也是按照关系的远近以及自己的喜好来排序。一个或多个官员觐见皇帝时,谈话当然是由皇帝这方为开端了,当然,皇帝还没讲话谁敢先讲话?

而皇帝就把之前自己所了解的一些信息当做话题开始聊开了,通过这种聊天的方式,最高统治者对其治下的这批官员就有了大体的了解。所以,在谈话完毕后,皇帝还会在牌子上写上自己的评语,这些都会被收集起来,当做后期备案,甚至,这些东西影响了官员一生的仕途。

当然,绿头牌还是有选秀女这方面的作用,其作用也是相当于名片。秀女们的一些“基本资料”会写在上面,不过其内容大多是家庭背景,呈给皇帝后,皇帝同样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初选通过称之“留牌子”,等待复选。落选者称之“撂牌子”,即可自行婚嫁。

至于,皇帝晚上召见妃子侍寝而采取翻牌子的这种形式,其实质就是我们如今在一堆名片中找人,这一点也被当做了诸多影视剧的素材。明代除了皇后,每个后宫的妃妾都有一块“绿头牌”这所谓的绿头牌就是一块木牌,末端被涂成绿色的名牌,代表着每一位妃妾的身份!即在皇帝晚膳时,后妃们都递上绿头牌,皇帝决定当晚召幸谁,就将其牌子翻过来留下。

这种功能大家都明白,而其他上文所提到的也是本文想让大家了解的绿头牌其他的功能。

参考资料:

『《啸亭杂录·绿头牌》、《池北偶谈·谈故二·绿头牌》、《<赖古堂集>附录·年谱》、《皇帝选妃用绿头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