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润梓:哪吒及“托塔天王”李靖形象发展源流

2025-10-03 09:46:06

榆林窟第025窟毗沙门天王像

卢宏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载:“毗沙门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吴钩,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善善恶恶,保绥斯人。”敦煌遗书《天王文》载:“(天王)或掌擎宝塔,表慈育于含灵;或足践夜叉,示威严而静妖孽”“天王佩龙泉,作圣王安邦之元帅;手持雁塔,为见佛之深因”因此毗沙门天王又名“托塔天王”。

苏州瑞光寺北宋彩绘木函多闻天王像

唐朝时期的于阗等地区盛行毗沙门战神信仰,不空三藏法师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曾有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大石、康等五国围困,请得毗沙门天王在城北门楼上出现,并有“金鼠”咬断了敌军弓弦,几百名神兵身着金甲击,鼓声震动三百里,地动山崩,敌军大溃,玄宗听闻大喜,于是令十道节度所在军领置天王像供养。唐玄宗时期毗沙门信仰因此得以在内地广泛传播。

李靖信仰与托塔天王的合流

李靖画像

李靖,字药师,三原人,隋末唐初杰出军事家。在唐初一系列统一战争中,李靖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三年(620年)南平萧铣和辅公祏,招抚岭南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北征,奔袭阴山,一度灭亡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年)统军西破吐谷浑。李靖因功获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十七年(643年)李靖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李靖配享武成王庙,位列武庙十哲。

李靖碑(昭陵博物馆藏)

中晚唐时期李靖就已逐渐开始被民间神化,唐人小说中已有李靖代龙行雨的故事,唐末渐被视为神灵。《文献通考》载:“灵显王庙,在郑州城东仆射陂侧……唐末建庙,因陂为名,俗传李靖神也。后唐天成二年,册封靖为太保,晋加号灵显王。”宋代对李靖的神化进一步强化:北宋《云笈七签》载《轩辕本纪》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苏轼《杂记》载:“予在白鹤新居,邓道士忽叩门,……袖出一书,授余,乃《真一法》及《修养九事》,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

元代居庸关云台多闻天王浮雕

因李靖与毗沙门天王都具备“战神”的形象,至宋元时期,李靖信仰与毗沙门天王信仰逐渐合流,开始产生了“托塔李天王”的表述和信仰。元代话本《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鬼谷下山载:“独孤角独战四将,五匹马混战,如黑煞真武贤圣斗毗沙门托塔李天王。”元末杨景贤《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上场诗云:“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举镇北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至此,李靖正式接过了“托塔天王”的名号,正式成为了“托塔李天王”。

明宝宁寺水陆画多闻天王像(山西博物院藏)

但与此同时,原本的毗沙门天王并没有与李靖完全融合,而是将其战神、托塔等特点转移到了李靖身上,毗沙门天王仍作为四大天王之一在佛教体系内继续存在。元明之后,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形象通常为身披绿色甲胄,面容威严,右手持宝伞,左手持神鼠。可以理解为毗沙门天王的部分元素转移到了李靖身上,毗沙门天王自身则与其并列存在。

清乾隆裕陵多闻天王浮雕

而毗沙门天王转移到李靖身上的元素不仅有战神能力、托塔形象,还有“他的儿子”——哪吒。

哪吒的形象演化

哪吒本名为那罗鸠婆,也译作哪吒俱伐罗等,在早期印度教与佛教体系中为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亦有孙子的说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经》载:“有么士罗兄弟二人,一名哪吒,二名婆吒,而于彼处建立寺舍,当号名哪吒婆吒。”早期还有《哪吒俱钵罗求成就经》《哪吒太子求成就陀罗尼经》等经书,但仅在《一切经音义》中有记录,原经已亡佚。

敦煌遗书《大圣毗沙门天王》

早期哪吒为夜叉鬼神王形象,其职责是佛教护法,扫除邪恶的形象。《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载其为“哪吒鸠钵罗药叉大将”,《释迦陀野仪轨》载:“曩谟东方哪吒鬼神王,南方哪吒鬼神王,西方哪吒鬼神王,北方哪吒鬼神王,中央哪吒鬼神王,大神哪吒鬼神王。”正因为此,哪吒才具备佛教意味非常浓厚的“三头六臂”“三头八臂”的凶恶夜叉神形象。《五灯会元·首山念禅师法嗣》续藏经载:“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宗口焦山普济或庵师颂:“八臂哪吒三只眼,双槌擂鼓转船头。巨鳌一吸沧溟竭,宇宙风清四百州。”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的六臂形象

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其早期形象往往伴随毗沙门天王之旁,《毗沙门天王仪轨》载:“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载:“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兵守界,拥护国土,何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离其侧。”《北方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载:“尔时,毗沙门孙哪吒白佛言:‘世尊我为未来诸不善众生,降伏摄缚皆悉灭散故,亦护持国界故,说自心暴恶真言,唯愿世尊听许我说。’佛言:‘善哉善哉,哪吒天王,汝为降伏一切国王大臣百僚杀凌者,亦法佛相违者。”作为重要的佛教护法存在。

哪吒太子斗和修吉龙王石函(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

哪吒的相关故事也源于佛教的“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与“大圣那吒太子屠龙”等传说。宋代《禅林僧宝传》载:“问‘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身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辽宁朝阳北塔地宫出土的辽代石函上也刻画了哪吒指挥夜叉率众追杀兴风作浪的和修吉龙王的形象,这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哪吒形象。

哪吒太子斗和修吉龙王石函拓片

北宋苏辙《哪吒》诗云:“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右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更直观表现了宋朝时期广泛传播的哪吒形象。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哪吒画像

经过宋元时期李靖“托塔李天王”形象的定型,以及元明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记录,李靖和哪吒的父子关系与故事也逐渐完成定型。

《大闹天宫》动画中的李靖与哪吒

《西游记》中,哪吒正式从正神演化为孩童天神,是一个漂亮清秀的翩翩美少年形象,为玉皇大帝天兵统帅托塔李天王太子——三坛海会大神。哪吒也在这时从佛教护法神开始有向道教转变的倾向,体现了这一时期佛道融合的特征。但其死后仍是得到如来佛祖的帮助,如来用 “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将其复活,李天王的宝塔也是如来佛祖所赠,仍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西游记》电视剧中的李靖与哪吒

《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演变,从《西游记》中的外道内佛转化为纯道教神祇。哪吒受元始天尊之命,作为灵珠子转世,由太乙真人赐名并收为徒弟,是阐教门人。后协助姜子牙灭商,最终肉身成圣,李天王的宝塔也是由灵鹫山元觉洞燃灯道人所赠,属于阐教系统。《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故事描述更为详细,并弱化了原佛教记录中“只知拜佛不拜父”的味道,强化了为不连累父母于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的孝道特征,愈发中国化、道教化,更符合明清时期的社会价值观。

《哪吒闹海》动画中的李靖与哪吒

从古代印度教神话体系中的毗沙门天王,到唐朝盛行的战神信仰;从隋末唐初的军事家李靖,在民间一步步被神化,最终与毗沙门天王信仰合流成为“托塔李天王”。再到哪吒从印度教、佛教体系中毗沙门天王之子,从夜叉鬼神王护法形象,历经宋元明清的演变,从佛教护法神变为道教英雄神,形象愈发中国化、道教化。

《哪吒传奇》动画中的李靖与哪吒

这一系列的转变,不仅是人物形象的更迭,更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生动体现。这些神话人物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改写、丰富,不论是《西游记》《封神演义》,还是如今的《哪吒闹海》《哪吒传奇》《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它们都承载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与社会价值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李靖与哪吒

【参考文献】

①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J].宗教学研究. 2009,(03),178-183.

②郭俊叶.托塔天王与哪吒——兼谈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J].敦煌研究.2008 (03),32-40,121-122.

③李远国.哪咤信仰及其在巴蜀的传播[J].中华文化论坛.2009 (04),64-6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