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类漏洞综述

2025-09-29 08:02:54

Vulnerability-wiki

系统类漏洞综述

系统类漏洞(System Vulnerabilities)是指存在于 操作系统内核、驱动、系统服务、权限管理机制、进程通信接口 等核心组件中的安全缺陷。相比 Web 漏洞,系统漏洞危害更大、攻击难度更高、利用门槛更专业,但一旦被成功利用,往往意味着对整台主机的完全控制(如提权、RCE、持久化植入)。

一、系统漏洞的典型攻击目标

提升权限(本地提权 / 内核提权)

逃逸安全机制(SELinux、沙箱、容器)

任意代码执行(Ring0 执行)

内核内存泄漏与破坏(如 KASLR 绕过)

持久化驻留(内核后门、驱动注入)

二、常见系统漏洞类型

漏洞类型

说明

常见后果

本地提权漏洞

普通用户通过漏洞变为 root

完全控制主机

缓冲区溢出

内存写入越界导致劫持控制流

任意代码执行

UAF(Use-After-Free)

使用已释放对象造成任意读写

控制内核对象

TOCTOU(竞争条件)

检查与使用之间状态被篡改

权限绕过、任意文件访问

沙箱逃逸

绕过浏览器/容器/虚拟化限制

获取宿主机权限

内核信息泄漏

泄露内核地址、结构

绕过地址随机化等防护

驱动漏洞

第三方驱动安全性差

直接读写内存、提权

三、系统漏洞防护机制(简析)

现代操作系统集成了大量防御机制来对抗系统级漏洞:

防护机制

简要说明

ASLR(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

随机化内存地址,阻止预测

DEP(数据执行保护)

禁止代码执行非代码段

Stack Canaries

栈溢出保护

SMEP/SMAP

禁止用户空间执行 / 访问

AppArmor / SELinux

加强访问控制策略

Kernel Page Table Isolation

防止 Meltdown 类攻击

seccomp / sandbox

限制进程系统调用范围

这些机制并不能完全杜绝系统漏洞,但大大提高了攻击成本和复杂度。

四、系统漏洞挖掘常用技术

Fuzzing(模糊测试):AFL、Syzkaller、TriforceAFL

静态分析:IDA Pro、Ghidra、BinDiff

动态调试:GDB、QEMU、WinDbg、PwnDbg

内核符号解析:/proc/kallsyms、/dev/kmem

总结

系统漏洞是安全研究中最核心、最具挑战性的方向之一,涉及操作系统底层知识、内存管理、硬件架构与防护机制绕过等多个领域。理解这些漏洞,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强的防御系统,也能拓展安全视野。

👉 推荐从 缓冲区溢出漏洞 开始深入学习。